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给创新政策加码,体现了南京抓创新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在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排名中,南京上升到第13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连续3年全国第一;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四。十年来,南京高新技术企业从733家增长至7801家,培育高成长型企业881家,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能量积蓄。2022年,南京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2家,80%以上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45%的税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民营企业作用,保障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民生福祉的需要;不仅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更是经济重回高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形成我市独特的创新名城模式要始终把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建议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积极作用,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出台政策并加强宣导,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创业
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南京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尤其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作出了积极探索,2023年,经济压力依然很大,创新名城建设必将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建议:一是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民营龙头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费用,对研发费用持续增长的民营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建立企业研发考核机制,对于企业研发的先进科技成果,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其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充分发掘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全市科技企业培育库。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规模,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推进工程,鼓励科技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建议发挥“南京发布”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做好政策宣传,让政策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把握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出新业态、新需求、新环境、新载体的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文旅、艺术、养老、教育等居民需求旺盛的服务消费新业态。同时,搜集我市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事例,做好宣传,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造的浓厚氛围。
二、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向市场、产生效益
南京的科教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南京自2018年实行“宁聚计划”以来,3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110多万,扶持大学生创业近2万人。可以集中人才优势,瞄准一些科技课题开展攻关。鼓励民营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完善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生活配套,吸引人才和科研机构加入南京创新创业大军,助力各个创新平台的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流程是高校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建议将科研成果收益分配前置,在转化前约定科研成果完成人与学校共享所有权,成为共同专利权人,赋予科研成果完成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自主权、决策权、定价权。努力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市场、产生效益,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为民营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形成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南京加快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打造应用场景示范高地。建议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政府开放更多场景给民营企业做实践,做验证,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政府与企业家们共同搭建平台,力求推动企业沟通交流、思想碰撞、价值发现、理念分享、合作共赢,同时也用全球视野、开放合作的心态,引入外部理念、资源、技术、人才、资本汇聚,推动创新性企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集群,八大产业链强优补短,共同营造优良的企业发展生态。全力推进名城、名校、名家、名企、名园区建设,形成良好的效果和影响。
四、对标北上广深,引进世界知名创新企业,提升创新浓度
对标北上广深,我市的知名企业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尤其在世界知名创新企业方面还有所欠缺。要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创新企业,同时进一步培育和发掘创新型独角兽企业,加大创新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打造并试点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招引海内外优秀人才。设立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海外人才集中提供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服务,营造适宜海外人才工作生活的“小气候”,真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人才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