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陈禄森,南京市溧水区人大常委会代工委副主任,他在区十七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强农村老年助餐点管理的建议》。
【办理结果】目前,溧水区东屏街道10个村社按地域位置划分为三个片区,建成5个中心厨房+配送模式的助餐点,组成配餐养老互助睦邻点2个配送网络,覆盖44个自然村,日助餐量达390人次。
每天中午11点,东屏街道屏湖邻里食堂饭菜飘香。80多岁的李亦兰老人端着热气腾腾的餐盘,笑容满面:“红烧肉圆、炒青菜、冬瓜海带汤,只要2块钱!天热不想开火,这里实惠又省心!”窗外,配送车正整装待发,将同样的温暖送往其他自然村。这顿暖心饭的背后,是溧水区人大代表紧盯“老人一餐热饭”难题,全程监督推动的一场民生实践。
听民声:一份沉甸甸的助餐需求清单
东屏街道老年人群体庞大,有助餐需求的老人日益增多。“目前,街道60—79岁老人约9410人,80岁以上老年人1485人,其中有助餐需求的老人近600人。”东屏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陈禄森介绍,这串数字背后,是数百位老人对一餐热饭的迫切期待。
“同样在溧水,为什么别的村社可以配送餐食?”近年来,这样的疑问,不仅萦绕在老人们心头,也成为东屏街道议政代表会和区人大代表平时反复反映的焦点。多位代表,特别是扎根村社的党总支书记们,对完善老年助餐服务倾注了极大关切。
“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质量,扩大覆盖范围,让每一位有需求的老人吃上放心饭、暖心饭,是刻不容缓的民生大事。”代表们迅速达成共识,并决心将关切转化为行动。
为了进一步了解实情,代表们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出好办法,必须到现场去看、去听、去问。”一位参与调研的代表道出了工作方法。他们用脚步丈量需求,足迹遍布东屏街道的各个角落。
“代表们呀,饭菜是热的,心也是暖的,就是这腿脚不争气,来回一趟快20分钟,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要是能送到家门口该多好!”“听说隔壁镇吃一顿饭比我们便宜2块钱,标准怎么还不一样呀!”在各助餐点,陈禄森等代表们听到了许多老人的坎坷心声。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调研成果,2024年1月,由陈禄森代表领衔,东屏代表团经充分研究讨论后,在区十七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上郑重提交了第0129号建议《关于加强农村老年助餐点管理的建议》。建议精准地指出了当前东屏乃至全区老年助餐服务存在的核心痛点:农村老年人助餐点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和覆盖率不高、就餐标准普遍偏低等问题。
谋良策:一场汇聚众智的破题行动
“呼吁区相关部门借鉴先进经验,加快推进管理改革,优化布局、统一标准、创新模式、提升质效。”陈禄森代表们的建议不仅点出了问题,更开出了“药方”。
建议交办后,东屏街道人大工委建立“周跟进、月调度”督办机制,组织代表开展专项视察3次,召开部门协调推进会5场,代表们还"沉浸式"体验,化身送餐员参与3个村配送。区民政局高度重视,主动和区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多次开展实地调研,认真梳理为老助餐发展薄弱环节,发现我区为老助餐还存在为老助餐点点位设置尚需优化、镇(街)助餐补贴标准不一致、为老助餐供需矛盾尚待解决、为老助餐组织自我服务能力不足等痛难点问题,牵头制定了《溧水区为老助餐提升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溧水区人大常委会对此也高度重视,将建议办理作为推动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组织区人大代表与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关于印发江苏省“舒心助餐”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助餐点的布局选址、餐标定位、配送方式等内容提出意见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分析和可行性评估基础上,形成依托现有资源改建一批、支持社会力量拓展一批、因地制宜适当新建一批的思路,先行先试,推行采取中心厨房+专业配送、社会餐饮+委托服务等模式。
尤为关键的是,在区人大代表的持续关注和推动下,方案成功构建了“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同时,区民政局联合区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溧水区养老服务奖补政策的通知》(溧民发〔2024〕16号),规范了全区为老助餐补贴标准,并健全服务监管方式,有序推进全区为老助餐点管理提升工作。
见实效:一张温暖直达的幸福答卷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
2024年,新打造的东屏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屏湖邻里食堂作为中心配套的为老助餐点,可满足60人至100人同时就餐。东屏街道采取“街企共建”的模式,由专业的餐饮公司进行运营,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幸福食堂”。此外,60周岁以上的老人就餐可以享受相应标准的政府补助。街道人大工委还建立'助餐服务满意度回访'制度,组织代表随机走访12个自然村76位老人,推动解决配送保温、菜品重复等问题。
“这里的饭菜很丰富,口味也很好!”“吃完饭还能在这儿纳会凉、聊会儿天,比在家里还舒服!”“行动不便,午餐也能准时送到家中!”……老人们对这里的环境和服务赞不绝口。
“东屏作为重点区域,率先推进方案落地,将10个村社划分为3个片区,高效建设了5个采用‘中心厨房+配送’模式的助餐点,配送网络迅速覆盖至44个自然村。”陈禄森介绍,“我们实行‘办前走访调研、办中联动协商、办后跟踪问效’的全链条督办模式,推动助餐点适老化改造、食品安全检测等5个问题限期整改。"
成效立竿见影:日助餐达390人次,老人们惊喜地发现,一顿包含“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2选1)、一汤及一主食”的营养均衡午餐,在政府补贴(60-79周岁补2元/餐,80周岁及以上补3元/餐)后,个人只需支付2-4元,长乐社区90岁以上老人更是享受免费服务。更贴心的是,“睦邻点+助餐”模式的试点,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村落深处;结合上门探访,热乎的饭菜甚至直接送到了困难老人的家中。
从一份建议到一张覆盖全域的助餐网络,溧水区人大代表用“铁脚板”走出民生温度,以“硬监督”推动政策落地。他们用行动证明:履职为民不在宏大叙事中,而在一餐一饭的烟火气里,在老人笑开花的皱纹中。这场守护幸福“食光”的行动,让“老有所养”的承诺,在热气腾腾的饭菜中得到了最实在的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