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为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办好新时代的学前教育,更好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实现幼有所育,幼有优育。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提出增加普惠性资源的供给。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出台的一揽子政策,地方政府支持并要求民办盈利性幼儿园转为民办惠民型幼儿园,作为公办幼儿园资源供给不足的有益补充。对老百姓来说,这是重大利好,在家门口就能上到性价比比较高的幼儿园。这一政策落地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入园贵”,“入园难”这一人民的烦心事,得到老百姓的高度认可和赞誉。然而民办惠民园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
1.房租成本的压力:房屋是幼儿园办学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房租价格在逐年增加。以南京某幼儿园为例,8年前房租为16万/年,现在房租为60万/年,并持续增长。民办惠民幼儿园与之前的民办幼儿园相比,收费标准降了很多,尽管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房租成本仍高居不下。
2.人工成本的压力: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普遍在7—8万/年(含社保),300多名幼儿的园所所需教职工40人左右,用人成本近300万/年。所以很多举办者通过降低教师待遇、减少课程实施费用来节约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实效。
3.安全管理成本、房屋、设备、老旧更新的问题。
这几个方面的压力,是惠民幼儿园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扰。很多惠民幼儿园开始缩减班额,转向0—3岁的幼托,把目标再次转向逐利,这就违背了惠民的初衷。
三、相关建议
1.对房租或购房价格上,从上层出台政策支持;对房屋设备更新,给予适当补助。可以借鉴先进发达国家(例如日本)的做法:对区域环境和举办者进行考察,确定惠民园后,对租房或购房给予极大的优惠政策,举办者使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开办幼儿园。另外,每年住建部补贴一部分资金进行园舍修缮和教育设备购置(有相关审查和评估)。如果举办者出现管理问题或需要退出,则清算资产,因为是教育用房,政府过程中也已经给予很多补助,清算时举办者几乎无条件退出,由地方政府对外招标人选继续承办幼儿园。也允许原举办者按市场价格回购(政府所给予补助在回购时全部赎回)。
2.加强对惠民幼儿园的经费管理,建议地方政府为其设立专门的资金监管账户,每年幼儿园所收取的费用均由此监管账户管理,定期拨付至幼儿园用于其日常管理,于年底拨付完毕,有效防范卷款逃跑的风险。
3.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工资、福利费用的补助,并出台监管条例。举办者如果缺少对教育的情怀,则会制定过低的工资标准,教师是专业技术岗位,过低的工资会造成教师准入门槛过低,或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不利于教育质量的发展。惠普性政策是好政策,在好的政策引导下,不仅要惠“幼”惠“家”,还要惠“师”,才能从根本上把“惠”的宗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