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决议决定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定
[发布时间: 2023-06-22 11:25]    字号:

2023年6月21日南京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以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切实加强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城乡生态系统质量,加强种质资源科学利用,特作如下决定: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部署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举措,切实提高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对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实施有效保护,提升全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南京。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工作部署。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全面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厘清南京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特点、物种特征、资源类型,明确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二、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职责

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府职能。市、区人民政府,江北新区管理机构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要求,保障合理工作经费,编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行动计划,健全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风险信息和物种名录发布等工作制度,科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建立南京都市圈、宁杭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协同保护机制,形成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强大合力。

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责任。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绿化园林、发展和改革、科技、财政、规划资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落实保护责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资源共享、预警监测、联防联控、应急处置、行政执法等领域建立联席工作机制,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各级司法机关要加快构建多层次跨域司法协作机制,深化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协调联动,织密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网,丰富完善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的预防性、惩罚性、恢复性、补偿性措施。

三、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管控。围绕南京地区南北气候过渡带的生物区系特征,把握长江、河湖、低山丘陵的生物多样性特点,体现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的城乡特色。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严格用途调整审批程序。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好跟踪监测和评估。

加强生态廊道体系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构建以长江、秦淮河等为主轴,以紫金山、老山、石臼湖、金牛湖等为结点的生态网络;完善以道路河流沿线绿化、森林、带状公园等为主体,山水相连的生态廊道,有效形成生物活动、迁徙的生态空间。科学构建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通道,增加水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减少生境破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强化减污降碳的基础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持续增加碳汇能力。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减污降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增效。

四、提升物种保护水平,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路径

加强重要生境保护。依法划定长江干流、重要湿地、紫金山、老山、石臼湖、新济洲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加强长江洲岛保护力度,提升自然岸线比例,恢复江滩、湿地等的生态功能。加强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绿水湾、龙袍等重要湿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修复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栖息地。在城市公园和居住区内试点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对发现的珍稀濒危物种天然分布区域,应当依法划定栖息地范围并落实保护措施。

强化重点物种保护。严格落实长江禁渔行动,推进长江江豚协同保护,打造南京特色的城市观豚场景。加强对野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的保护,重点保护中华虎凤蝶、震旦鸦雀、青头潜鸭、黑脸琵鹭、黄胸鹀、东方白鹳、秤锤树、中华水韭等濒危、极危物种和南京旗舰物种,加强栖息地保护,落实就地保护措施。加强病危古树名木的抢救保护。在城市绿化中推广种植南京椴、流苏树等乡土适生、适地植物。

加强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普查与保护,抢救性收集珍稀、濒危、特有种质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加大本地特色种质培育利用力度,挖掘一批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保育南京特色种质资源,打造南京种源品牌。探索生物多样性惠益共享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内生动力。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加强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修复评估等工作。完善外来物种入侵防范体系,加强区域内动植物检疫。有效阻截福寿螺、美国白蛾、喜旱莲子草、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恶性入侵生物在全市扩散蔓延。

五、强化支撑体系,健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生态环境领域重点工作。市、区人民政府,江北新区管理机构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增效。相关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加强协作,合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法治保障。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有力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强化工作监督,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市、区人民政府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完成情况。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强化科技支撑。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科学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在监测监管中的应用。整合在宁科教资源,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搭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平台,汇集各类基础数据、提供科普知识共享和专家咨询服务。

扩大公众参与。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森林日等内容丰富的活动,落实常态化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利用学校、各类科普场馆和网络媒体等加强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发挥民间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南京市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