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履职 > 代表建言

吴刚:关于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8-02 15:10]  本文已被浏览过: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次   字号:

一、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亦强调,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强化原始创新、提升策源能力是推动创新从“0”“1”、从无到有的关键。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主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导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原创性突破,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势领域,要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布局建设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了“3+4”区域创新格局。科创中心的建设对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发展活力激发、人才吸引、产业带动等短期效应有显著提升,科教事业的布局更是决定了城市在国内外的地位,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未来。

在十四五规划中,南京市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第一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其重要标志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实质性成效;第二是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为大科学装置),是产出重大原创成果、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利器,已然成为我国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要砝码。大科学装置不仅立地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顶天带领科学家探索宇宙奥秘,同时在工业制造、人才凝聚、国际合作等方面产生辐射效应。从一定意义上说,科研竞争最终比拼的是科研装备能力。目前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进行专项科学研究,比如江门中微子、中国天眼;二是平台型、赋能多个领域的大科学装置,比如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三是公益服务型的大科学装置,比如授时台、航空遥感系统。

二、目前南京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面临的问题

南京目前已提出一核、三城、一圈的科学中心空间布局方案,全要素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重塑城市创新发展格局。应加快确定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区范围,按照尖端引领、集中布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突出科技商务文化等创新要素复合,吸引国内外大科学装置、顶尖实验室、研发机构、大学、创新企业以及高层次人才入住,成为我省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窗口,为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南京的重大基础科技资源总体较为分散,没能形成合力和显示度。我市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力量雄厚,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市、人才大市,但同时也带来重大基础科技资源的分散,有高原无高峰,缺乏有效的集成和集合。从01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比较少,缺少具有国际显示度的大科学事件或大科学工程,对于顶尖人才和项目的吸引力较弱。另外,重大科学装置换取重大成果的产出,不仅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项目、经费支持,也需要稳定传承、不断成长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三、加快推进建设大科学装置的建议

1、精心谋划,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南京应充分借鉴合肥等地的经验,集中相对有限的财力,切实加强对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运营的金融和财税支持,保障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的土地供应和要素供给,推动大科学装置向南京集聚。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加强与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支持东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作为主要力量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索多学科强交叉的大科学装置群的集聚和运行机制,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

2、加强集聚,高水平建设功能优化的科创中心。要加快谋划集聚国家级人才,做好融合发展;要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发挥好智库的作用,加强有关单位、企业创新人才的引进;要加大领军人才,特别是杰出青年人才的引进。要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引进人才,使其发挥作用,研究出重大成果,为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革命奠定基础。

3、加强制度支撑。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支撑是基础,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的关键一环。总书记指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当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复杂交织,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在此形势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落实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着力点和切入口,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瞄准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推动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南京市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