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畔的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提起许筱玮的名字,外沙村村民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位85后的基层女干部,既是村民口中的“贴心人”,也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还是大家称赞的“许代表”。从交通一线到田间地头,她扎根泥土,用脚步丈量民情;她创新求变,用智慧破解乡村文旅发展难题;她心系民生发展,将为民履职的初心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在基层沃土上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的履职答卷。
创新治理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任职八卦洲街道外沙村党委书记期间,面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复杂局面,许筱玮以“议事协商”破题,以“特色田园”塑形,以“产业融合”赋能,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她以民政部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为契机,打造“洲尚外婆”议事协商品牌,充分发挥以“外婆”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群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独特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村务决策的“圆桌”搬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从道路修缮到民生保障,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发展,“洲尚外婆”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切实让“急难愁盼”在协商中解决,矛盾纠纷在协商中化解,民心民愿在协商中汇聚。“以前觉得村里的事和我们无关,现在连家门口的路灯怎么装,我们都能说上话!”村民林阿姨感慨道。
在外沙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过程中,许筱玮带领村“两委”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为持续提升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对既有建筑改造,营建田园建筑和乡土特色景观、小品、增绿透绿等内容,使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将闲置房屋、批棚、鸡舍等进行改造,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村内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同步提升。根据村实际情况,带领外沙村“两委”群策群力,用好股份合作社,组建一支具有自身特色的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服务队伍,聚焦自主高效、降本增效、合理强效,发挥队伍效能,确保村庄环境和质效“双提升”。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八卦洲刚摘的芦蒿,脆嫩爽口,非常新鲜……”在外沙村田埂上,许筱玮化身“带货主播”,推荐特色农产品,宣传乡村旅游,带动销售十几万斤蔬菜,5万株百合花,她也因此收获了外沙村“卖菜书记”的称号。许筱玮敏锐抓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从自己带货直播到组织开展直播培训,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整合农产品种植、销售和乡村旅游资源,推动线下线上双渠道销售,助力特色优质农产品“出圈”,切实让农户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再添新活力。
深耕文旅 架起校家社协同育人桥
人大代表要有带头的行动。许筱玮坚持立足岗位,勤勉做好本职工作,践行“以文化赋能发展、以教育凝聚合力”的理念,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许筱玮立足“江中绿岛”生态优势,深挖“芦蒿之乡”文化底蕴,带领团队深入调研辖区自然资源,串联起八卦洲洲头湿地公园、陌上花渡景区、青春里街区、美丽乡村等特色点位,推出“田园劳作”“非遗体验”“果蔬采摘”等研学课堂。同步,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大走访行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搭建政企合作平台,努力引入优质产业项目,为街道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针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问题,许筱玮积极推进街道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通过多方协调,积极协调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学校、社会组织及家长志愿者等力量,打造“周末课堂”项目,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普惠的教育资源。许筱玮在外沙村任职期间,还在村委会打造了约50平方米的阅读点,配备藏书5000余本,其中包括大量学生需要的学习辅导材料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外读物。为了丰富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许筱玮调动村委会、学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多方资源,举办了“七彩的夏日”绘画班、书法班课外辅导和“发现生态之美,传承文化之韵”小江河艺趣生态之旅等实践活动。在她的努力下,八卦洲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效初显,不断整合村社区的实践资源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让农村孩子的假期时间从手机和电视中解放出来,让困难家庭的孩子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她常说:“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我们要用行动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出彩的机会。”
履职尽责 力促政策落地惠民生
自2023年当选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以来,她始终将履职与为民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代表视察、调研,接待选民等时机,深入了解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了一份份高质量的代表建议提交到市人代会上,推动多项民生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
在履职期间,她提交的《关于尽快建设浦仪高速八卦洲路段沿线护栏、合理利用桥下闲置空间的建议》,被市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多次现场勘察、听取意见建议,逐步对沿线护栏进行了建设,推动了《南京市长江桥梁隧道条例》的修订,切实发挥空间资源最大效益。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她立足基层实际,提交了《关于加大对乡村振兴政策支持的建议》和《关于落实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促进降本增效的建议》,从基层视角反馈基层声音,关注群众需求、凝聚发展合力、助力乡村振兴。
长江水奔流不息,代表情生生不已。许筱玮用扎根基层的坚守、创新求变的智慧、心系百姓的情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正如她在履职笔记中写下的心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愿做一株扎根大地的蒲公英,把党的政策春风化雨,让民主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生根发芽。”这,正是一个基层人大代表最动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