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OFO小黄车联合“城市数据团”发布的《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上海大学生留沪比例达到70%,南京的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仅为30%(北京60%、广州45%、成都45%、杭州35%、武汉30%、郑州20%)。而南京全国房价排名第五,次于北上广深。南京高校毕业生去向基本以长三角为主,20%去往上海,15%去往无锡、杭州、扬州、合肥等,15%去往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当前武汉、济南、无锡等全国多地纷纷出台住房优惠政策,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高南京城市竞争力,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2016年7月南京市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公租房货币化保障的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以房租形式补贴给大学生,补贴年限为二年。2017年10月起,南京市在申请条件和申请流程上进一步简化。截止2017年,全市3.2万高校毕业生获领租房补贴。其中,南京开发区发放高校毕业生租房补贴近3500名、涉及资金515多万元。这一政策受到了广大来宁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和园区企业的欢迎和认可。但与深圳、上海等地的住房补贴政策相比,当前南京的高校毕业住房租赁补贴政策仍存在以下问题:
1、申请手续仍较复杂。大学生申请住房补贴以“合同+发票”为主,需要上传租房合同和租房发票,发票的开具没有房东的配合无法完成,往往面临会要求增加租金的处境,同时还要个人承担开票的费用。尽管南京增加了“租赁备案”的方式而无需开票,但仍需前往指定地点办理,造成申请诸多不便。
2、 企业对员工享受补贴情况不知情。目前补贴的申请由大学生本人操作,流程中无需所在单位推荐或初审,虽有名单公示,但实际上企业基本对员工享受政策情况不知情,有的员工还继续同时享受企业安排的集体宿舍,少数员工甚至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发生侵权违法行为等等。尽管政策的目的是增强城市竞争力,但本质是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政策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所在企业必须在南京纳税或经营,但在政策的审核中,企业又完全不参与其中,无任何建议权,似乎也不尽合理。
3、补贴发放时间较短。经过企业二三年的培养和自身成长,大学生已经成为企业骨干和技术精英,而此时正是他们最不稳定、等待跳槽的时期。这些人比起应届毕业生而言更是企业急需的人才资源。同时,他们也正面临婚恋等人生大事,租房补贴政策这时对他们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而两年的补贴政策相对于现实困难的过渡时间还偏短。
因此,为进一步吸引和留住大学生这支年轻的宝贵人力资源队伍,建议对现行的高校毕业生租房补贴政策作进一步修订完善:
1、取消发票(备案登记)。政策的出发点是提高南京城市竞争力,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既然申请条件中对住房情况已做限制,对于后面合同和发票(登记备案)等流程再作限制已无必要,并且镇江、无锡、深州、长沙均也不做要求。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实行在线电子发票或电子备案登记的方式,真正实现无纸化服务。
2、 政府与企业分担补贴资金。补贴方式可以考虑采用政府与企业分担方式,通过市(60%)、区(30%)、企业(10%或者更少)三方联动,重点是体现企业作为使用人才的主体,让大学生增强对所在企业和地区更大的归属感,让企业也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培养和留用。
3、补贴时间延长至三到五年。深圳目前的租房补贴已大幅上调(全日制本科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一些城市的补贴年限也设定较长,如:济南为3年、大连为5年、沈阳为3年。三到五年是企业和大学生之间培养感情的时期,也是大学生逐渐接受和认可企业文化的关键阶段。这一时间长度使人会对一个地区生活、事业等产生感情上的依赖。《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房价工资比排行榜》显示,南京平均房价26127元/㎡,平均工资7342元/月,房价工资比3.56,仅此于北厦深上津。2017年江苏毕业生为21.7万,在南京就业为4.7万,今年申请租房补贴为3.2万(毕业两年内)。南京作为新一线城市,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及华东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为吸引更大范围的优秀大学生,理应出台更加有竞争力和人性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