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中国戏曲曲艺大省,不仅是百戏之母——昆曲的故乡,而且省内几乎每个设区市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如扬剧,淮剧,锡剧等等,唯独省会南京没有本土地方戏。江苏的曲艺也十分发达,苏州的评弹和扬州的清曲都名声在外,唯独南京仅有的地方曲艺白局不仅外人知之甚少,连本地人也对它了解不多甚至有所嫌弃。
其实白局对于南京来说,至少有三重重要意义。
1.白局是南京戏曲曲艺的独苗。南京虽是古都,但本土戏曲曲艺不够发达,倒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是全国昆曲和越剧重镇。白局是南京本土戏曲曲艺的唯一代表,堪称独生子。
2.白局与云锦渊源颇深。白局最早产生于云锦机房,是云锦工匠打发时间随意哼唱的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逐渐发展而成。云锦是南京最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局作为云锦活态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云锦的文化体系。
3.白局是南京方言的活化石。南京官话是中国重要方言,是明朝时的“普通话”。中国方言数据库在全国记录的第二种方言就是南京话(第一种是苏州话)。不过众所周知,南京方言如今分为老南京话和新南京话,新南京话受普通话极大影响,丢失了很多古老音韵,老南京话虽然更加地道和古老,但会说老南京话的人越来越少,会说老南京话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白局完全用老南京话演唱,保留了完整的南京方言音韵以及特色歇后语等方言文化,可谓是南京方言的活化石,传承白局就是保护和传承南京方言。张艺谋的大片《金陵十三钗》就是找的白局艺人传授演员说老南京话,从而还原了民国时的南京风情。
白局对南京文化如此重要,2021年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又将在南京举办,南京理应大力扶持白局并宣传推广。
目前白局演出主要在南京的几个固定地点,如南京博物院,甘煕故居,云锦博物馆等,也有走进校园等项目,但总的说来,推广范围不大,演出还需要门票,不利于扩大受众群。
白局上电视早有先例,南京电视台的《诗会金陵》曾有白局唱古诗词,也制作播放过关于白局的专题片,白局还作为云锦文化的一部分登上过央视舞台,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这些节目要么昙花一现,要么属于文化教育类的节目,没有持久度。
为此建议:
南京电视台定期制作播放白局节目,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喜爱上白局。
1.发挥白局的优势,南京话唱南京事,讲好南京故事。白局是南京本土曲艺,相比其他地方曲艺,语言幽默滑稽,曲调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向普罗大众传播信息。电视上的白局节目,除了演绎传统唱段的基础上,节目应发挥白局的这个优势,创作新编唱段,例如市民道德规范,宣传南京道德模范,南京好人,南京建设成就等等,让南京的曲艺讲南京人唱南京市,讲好南京故事,同时也是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推动白局的发展和创新。
2.在节目形式方面,白局节目不是纪录片,不是专题片,而是单纯的白局唱段,就如同广播节目中播放的说书节目。每期的节目时长不应过长,十分钟左右,短小精悍,每期一个唱段,通过长期固定的播放,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宣传效果。在播放形式上,建议在每日17点至19点择时播放,这个时间段正是家家户户团聚吃晚餐期间,白局节目老少皆宜,正适合作为“下饭节目”,更适合作为长辈与晚辈、大人与少儿之间的谈资与话题,从而加大白局传播的深度与亲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