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问题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党和国家备受关注的社会民生热点问题。2000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掀起实施“减负”的热潮。2018年年末,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中小学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堪称数十年减负规定之大成。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都在意见中被进一步明确,包括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等作为招生依据;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等等。
此后,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逐渐在多个省市落地。随着减负政策的陆续出台,类似“南京家长已疯”的焦虑,只增不减,还在蔓延。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校内负担减轻了,家长们却又开始抱怨学校压力太轻、对学生不够负责,又把小孩送到各种培训机构,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
二、分析问题
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教育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共性,反映了问题的客观存在。造成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新时代人民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追求在不断提升。南京家长非常重视教育,这一点,无论是从学区房的价格只增不减,还是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都能看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发生了转变,“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的心理,在家长中还是普遍存在的,结果是学生学业负担重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善。
(二)各行政区域间还存在着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情况。在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在量上供不应求,在分配和供给上不够公平。人们对名校、优质学校的竞争仍然很激烈,这里面包括上公办学校追捧学区房的问题;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主要是普通高中学位较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在目前中小学办学的硬件条件得到普遍改善的情况下,学校之间在校园文化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方面,还存在差异。
(三)当前各个学段激烈的教育竞争也是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分省定额的高考招生制度下,每年高校在我省的招生数额和比例是大致确定的,各城市之间的、学校之间不断升级的激烈竞争是一种无谓的争斗。“减负”,其实更多表现为学校减负。从根本上说,“减负=学业落后”的观念背后,也涉及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偏差。在“每分必争”的升学竞争中,家长很难不关注孩子的分数,也很难关注分数之外的其他素质发展。只有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升学评价中的唯分数论,才能引导家长走出育儿误区,这也是我国当前给学生减负的关键所在。当所有人都不用被拽入应考“军备竞赛”,家长的“公平焦虑”才能更好地缓解。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统筹,扩大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加强市域内教师统筹,可以通过行政区域内或者区域间的优质师资的流动比例,使更多学生有机会享受到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推进“公民同招,把民办学校逐步纳入按学区就近入学”的同时,大力提高公办学校教育质量,学习一些城市“多校划片入学”或者“集团化办学模式”,为学区房降温;改革学生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改革方向,南京可以率先做出探索。
(二)加强供给,加大优质教师资源的培育培养。根据南京市官微发布的有关数据,近三年内新建高质量幼儿园148所、义务教育学校104所、新改扩建并提档升级普通高中24所,新增学位18万个。基础教育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对教师师资的需求提升。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工作母机”的地位,建议南京市实施“新教师教育”战略,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和我省相关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为契机,加快构建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新教师教育体系,落实师范生生均拨款增加的计划,加大教师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回应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
(三)加强引领,构建教育生态的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把南京科教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创新名城建设的务实成果。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根据目前南京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因素的考虑,建议在高中阶段教育适当扩大普通高中,而压缩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让资源更加集中以提升中职教育质量,让普、职分流适当延后到高中毕业时;同时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把高职办成与本科一样的高水平,让高职与本科成为类型的划分,而非水平、层次的划分,这样才能根本上转变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同时也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要求。
(四)加强规范,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力度。既要通过规范发展,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又要加强对培训内容、师资聘任、招生收费的监督管理,推进黑白名单制度常态化,坚决纠正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建议可以通过鼓励和引导本地教育培训机构成立同业联合会,并指导他们设立行为自律准则;也可以设立公益性助学专项基金,以支持和资助公立中小学校开办公益性培训或补习或辅导班,这既可以解决“三点半”难题,又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和条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学校不收取任何培训费,只需要给相关老师提供合理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或补习需求,同时也可以让有能力和精力的教师取得较多的合法收入。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我们教育战线的同志,也承担着向社会宣传、教育、引导和呼吁的责任。只有瞄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拿出关键举措,协同攻坚,逐步解决,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