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建言

朱华:关于省市风险分担政策更加聚焦科创企业进一步深化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0]    字号: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认真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21〕46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金发〔2024〕2号)和《南京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23〕23号),逐步构建和完善与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创新加强区域间协同联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提升科创金融服务质效,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在对南京地区科创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南京市科技金融风险分担产品呈现持续的政策退坡趋势。原来的“宁科贷”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是其他地区学习的对象,为南京市科创企业成长壮大和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都提供了坚实的助力。然而,在科技金融被列为首篇大文章,以及南京市作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攻坚阶段,南京市的“宁科贷”政策逐渐退坡,产品的品牌效应逐渐萎缩。因此,如何构建新形势下,具有南京特色的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政策体系,加强科技企业支持力度,成为科技金融亟需突破的创新难题。

一、调研发现问题

南京市科技贷款支持政策起步较早,科技企业融资土壤肥沃,早在2011年,由南京市入围的11家科技银行专营为全市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享受包括贷款贴息、增量补贴、风险补偿等多项政策。近年来,科技贷款政策逐步取消贷款贴息、增量补贴,设置单户风险代偿授信额度上限,并且从科技银行放开至所有在宁银行。

自2024年1月起,南京市政策进一步退坡明显,“宁创贷”转为市场化分担模式(即“宁创担”),从政银模式转为政银担模式,引入担保公司。“宁创担”较原“宁创贷”相比,产品规模收紧、担保方式严格、担保公司对外担保额度管控、代偿要求从严,今年8月起额度开始管控,截至2024年11月末,原133亿元存量盘子仅有70亿元通过宁创担承接,维持存量难度较大,仅有一半的科技企业可以享受政策。虽然南京出台了《南京市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稳增长30条”),但是当前科创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需要进一步扩大政府主导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科技金融专业服务机制和风险分担政策,做优做强创新引擎、精准服务经营主体。

二、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上海金融监管局发布了《关于做好上海银行业科技支行梯度培育提升科技金融专业能力工作意见的通知》,明确了科技支行建设目标,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培育超百家科技支行。建议南京市在专营机构组织建设方面,恢复科技银行的遴选机制,制定具体设立标准,并从政府监管层面予以挂牌支持。推动科创金融专营化建设,鼓励商业银行以专业专注的模式来服务科技企业,对相应银行给予贴息、奖励等鼓励措施。建立促进业务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给予明确差异化不良容忍、尽职免责指引、科创业务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建议聚焦重点,聚焦科创,在当前南京市高质量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大背景下,聚焦科创企业发展,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科创企业的融资服务上,制定更聚焦于科创企业的风险分担政策,参考省级分担产品,单设“宁科贷”产品,政府提供不低于80%的风险分担,采用银政合作模式,无需引入担保公司,设立风险代偿线,控制产品的整体风险。建议继续扩大知识产权金融补贴政策,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对拥有知识产权的硬科技企业进行金融服务。

在风险代偿效率方面,满足条件的代偿企业,在实际申报代偿资金时,会遇到政府代偿周期较长,资金到位时间较久的情况。特别是2023年以来,财政要求银行对不良客户诉讼后需案件达到“终本”阶段,才予以代偿。客户自逾期起,至启动诉讼、立案、判决、执行、终本等一系列流程,耗时最短一年,大多为两到三年甚至更久,一方面加大银行的不良贷款考核压力,另一方面,不利于科技金融的健康有序开展。建议财政是否可以恢复前期代偿流程,不以“终本”为前提,加快代偿资金审批效率,后续可视执行回款情况按代偿比例返还给财政。

南京市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