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建言

刘海涛:关于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促进资源要素协同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0]    字号:

(刘海涛,市人大代表。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院长)


一、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施路径。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深化各方资源要素协同发展对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如何切实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更高质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宏观层面,产业、教育、人才、创新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微观层面,产教协同大多流单个项目合作,缺乏可持续性合作,尚未形成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不契合,校企合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形成真正的多方资源要素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尚不明晰:尽管国家陆续制定科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政策更多停留在“制定”层面,缺乏一系列的执行保障措施和监督体系去落实,科产教并未形成资源要素有效性衔接的机制。科产教融合的发展需要调动各实施主体的积极性,但目前相关政策缺乏激励性措施,影响各主体参与主动性和有效性。

三、建议

(一)瞄准重点发展产业,机制创新推动形成有组织科产教融合头雁效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型电力系统、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南京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产教融合示范点,推动出台改革举措建立科产教融合试点模式,通过示范点先试先改,发挥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瞄准重大需求有组织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二)丰富科产教融合形态,打造资源融合发展新型载体:打造产业园区型市域融合联合体、建设大学科技园型校地融合联合体、支持产教研型协同创新体,通过多维联合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围绕重点产业链和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开展有组织、有重点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以创新链产业链双链深度融合为引擎,服务产业大发展,助推地方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南京市人大